4月12日,“江源二十一”号盾构机以破晓之势冲破最后一道屏障,1822米的黑暗长隧在这一刻迎来了第一缕人造光明。正午的阳光穿透接收井,在夹杂着泥水的盾构刀盘上投下斑驳的光纹,仿佛大地母亲为建设者们佩戴的荣耀勋章。这是成眉线首条贯通的盾构隧道,更是建设者们用匠心在大地深处镌刻的时光印记。
隧道内,新生的混凝土管片泛着青灰色的光泽,宛如一串精心雕琢的玉石项链,静静诉说着325个昼夜的坚守。从春华到秋实,从酷暑到寒冬,建设者们以毫米级的精度,在砂岩与泥岩的交响中穿针引线,让这条地下通途在时光淬炼下渐次成形。此刻,贯通节点的礼花与机械的轰鸣,正在奏响城市发展的时代强音。
但此时,有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并没有在胜利的喜悦中放松警惕,他依然时不时检查周边的情况,并提醒在场人员注意安全。当"江源二十一号"盾构机在地下穿行时,这位老兵正用他的专业与坚守,为工程建设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。
他叫李能兵,是成眉盾构项目的安全员,他总是出现在工地现场最关键的位置。
淬火年华:从机械厂走出的爱情
1987年,17岁的李能兵走进宝珠寺水工机械厂,在维修运输车间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。三年后,19岁的余晓华也来到同一个车间。在飞溅的钢花中,两个年轻人相识了。
“那时候做钢材淬火,温度要精确控制到800度,就像我们的感情一样,需要慢慢升温?!崩钅鼙匾涞?。
1996年4月30日,这对恋人结束了六年的爱情长跑。没有豪华婚礼,只有朴素的搪瓷脸盆和暖水瓶。“最珍贵的嫁妆是她亲手给我织的毛衣?!崩钅鼙两癖4孀耪饧丫噬拿?,岁月改变了他俩的模样,却没改变他俩始终如一的相守。
辗转山河:水电建设者的家庭抉择
2000年,夫妻俩面临人生抉择——是去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,还是跟随工程队去偏远的水电站?最终,他们选择了后者,奔赴云南苏家河水电站。
“那时候住的是漏风漏雨的小砖房,做饭只能用老式的简易电炉丝,买菜要坐很久的蹦蹦车去镇上?!崩钅鼙匾涞?,“有时候遇到大雨,山路塌方,半个月都吃不上新鲜菜,只能顿顿啃土豆。”
即便如此,他从未抱怨。2005年,他主动转型学习门机操作,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考取了五局最大100吨门机的操作证。后来,他又陆续掌握了刨床、精加工等技术,成为厂里的“多面手”。
聚少离多:建设者家庭的特殊模式
2008年后,为了孩子的教育,他们在成都安了家。但团聚的日子依然屈指可数。因为水利水电工作的特殊性,李能兵先后辗转多个偏远项目,余晓华则坚守在宝轮镇的机械厂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?!芭有〉酱?,家长会我都没参加过?!彼档秸饫?,李能兵的眼圈泛着微红,“有一年春节,我在工地上值班,女儿在电话里问我什么时候回家,我只能说快了,其实这个时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?!?/p>
2021年,在分离13年后,这对夫妻终于在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项目团聚?!澳翘煳姨匾馇肓税胩旒?,去车站接她??吹剿牡谝谎?,发现白头发比视频里多多了?!崩钅鼙?。
安全守护:为盾构机保驾护航
2024年,经历了几个地铁及抽水蓄能项目后,李能兵来到成眉线盾构项目工作。此时的他,已经54岁,距离退休仅剩一年多时间。但他丝毫没有懈怠,反而比年轻人更加拼命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,无论烈日还是下雨,只要现场有吊装作业,他总会站好自己的岗。
清晨6点多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,李能兵已经戴上安全帽,拿着强光手电,开始一天的巡查。他的检查清单上列着100余个必查项,从电箱接地是否可靠,到通风系统是否正常运行,事无巨细。54岁的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“安全哨兵”,用专业与责任为工程建设筑起坚实防线。
“安全不是喊口号,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螺丝钉。进度再快,也比不上人命重要?!?/p>
岁月回声:平凡中的伟大
“爸爸是我见过最纯粹的人?!迸庋兰劾钅鼙H缃褚咽茄肮槔吹乃?,小时候最常收到的礼物是爸爸从各个工地捡回来的奇特石头?!懊靠槭繁澈?,都是一个我没去过的地方。”
在成眉盾构项目,即将退休的李能兵依然保持着老派作风: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,笔记本上工整记录着每项安全隐患,背心上的反光条永远是最亮的?!拔艺獗沧泳腿弦桓隼恚喊咽虑樽龊?,其他都是次要的?!被赝?8年职业生涯,他最骄傲的不是获得过的那些奖状和荣誉,而是“经手的设备没出过重大事故”。
2025年4月12日,成眉线秦皇寺站~官塘站区间右线盾构贯通。站在隧道口,李能兵望着破土而出的盾构机刀盘,久久不语。
“这是我参与的最后一个工程了?!彼嵘档?。再过两个多月,他就要正式退休,无法亲眼看到成眉线通车的那一天。但他并不遗憾:“安全是永续的事业,我把该做的都做了,剩下的交给年轻人?!?/p>
在李能兵的新家里,挂着他与妻子在各个工地的合影。从宝珠寺的青春年华,到成都轨道交通的两鬓斑白,这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一代建设者的奉献与坚守。“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,国家需要我们去哪,我们就去哪?!崩钅鼙嫡饣笆?,余晓华正在厨房做他最爱吃的回锅肉。他们用35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工匠精神,什么是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”的爱情真谛。
他这辈子,把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大山大河,但他从没后悔过。
38年职业生涯,李能兵从深山峡谷的水电站,到城市地下的轨道交通,始终坚守在最艰苦的一线。他错过了女儿的成长,缺席了无数个家庭团聚的时刻,但他守护的每一个工程,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基石。
当成眉线列车飞驰而过时,请记得,在这条轨道之下,凝结着像李能兵这样的老一辈建设者的心血与坚守。他们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,但他们的奉献,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。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